「实时科技新闻」最近的科技新闻大事
实时科技新闻
最近的科技新闻大事
科技新闻50字左右建筑垃圾变身混凝土多孔砖 混凝土多孔砖是一种拾遗补缺的产品。是以建筑废渣为原料,破碎、筛分处理后作为集料,加入水泥、附加剂等掺合料加水搅拌经成型机振压成型的一种混凝土制品。 一般情况下,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主要用于承重结构,其强度等级从经济角度考虑宜取用MU10,高于MU10的多孔砖虽可生产但不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凝土多孔砖以用于六层以下的混合结构为宜;同时可代替KM型粘土烧结空心砖用于框架填充墙,建筑废渣混凝土砖则用于三、四层以下的农村建筑。
科技创新 建筑垃圾变身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是一种拾遗补缺的产品。生产这类产品不仅可以处理掉一部分城市建筑垃圾,减少一点环境污染;同时可取代一部分KP1型粘土多孔砖起到了节土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而且在生产粘土多孔砖时有时会受天气影响不能正常生产,而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混凝土多孔砖不受这一因素影响,因而可以到一些调节市场平抑价格的作用。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是以建筑废渣为原料,破碎、筛分处理后作为集料,加入水泥、附加剂等掺合料加水搅拌经成型机振压成型的一种混凝土制品,其工艺流程如下:原料选择→分捡→破碎→筛分→配料→搅拌→振压成型→养护→检验出厂。其中需注意:筛分处理是为了形成最佳级配;料中烧结粘土制品成分和混凝土的成分的比例主要取决于强度,一般情况下应掺有一定比例的烧结粘土制品成分以改善制品的物理性能,但掺量太大则影响强度;孔砖宜采用半盲孔结构这样在施工上、力学性能上、物理性能上都有一定好处。 一般情况下,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主要用于承重结构,其强度等级从经济角度考虑宜取用MU10,高于MU10的多孔砖虽可生产但不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凝土多孔砖以用于六层以下的混合结构为宜;同时可代替KM型粘土烧结空心砖用于框架填充墙,建筑废渣混凝土砖则用于三、四层以下的农村建筑。
哼哼唧唧,211111111112211225445
见到你嫁鸡随鸡计算机我记不得那就建设嫁鸡随鸡江南世家精神病

建筑垃圾变身混凝土多孔砖 混凝土多孔砖是一种拾遗补缺的产品。是以建筑废渣为原料,破碎、筛分处理后作为集料,加入水泥、附加剂等掺合料加水搅拌经成型机振压成型的一种混凝土制品。 一般情况下,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主要用于承重结构,其强度等级从经济角度考虑宜取用MU10,高于MU10的多孔砖虽可生产但不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凝土多孔砖以用于六层以下的混合结构为宜;同时可代替KM型粘土烧结空心砖用于框架填充墙,建筑废渣混凝土砖则用于三、四层以下的农村建筑。
科技创新 建筑垃圾变身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是一种拾遗补缺的产品。生产这类产品不仅可以处理掉一部分城市建筑垃圾,减少一点环境污染;同时可取代一部分KP1型粘土多孔砖起到了节土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而且在生产粘土多孔砖时有时会受天气影响不能正常生产,而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混凝土多孔砖不受这一因素影响,因而可以到一些调节市场平抑价格的作用。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是以建筑废渣为原料,破碎、筛分处理后作为集料,加入水泥、附加剂等掺合料加水搅拌经成型机振压成型的一种混凝土制品,其工艺流程如下:原料选择→分捡→破碎→筛分→配料→搅拌→振压成型→养护→检验出厂。其中需注意:筛分处理是为了形成最佳级配;料中烧结粘土制品成分和混凝土的成分的比例主要取决于强度,一般情况下应掺有一定比例的烧结粘土制品成分以改善制品的物理性能,但掺量太大则影响强度;孔砖宜采用半盲孔结构这样在施工上、力学性能上、物理性能上都有一定好处。 一般情况下,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主要用于承重结构,其强度等级从经济角度考虑宜取用MU10,高于MU10的多孔砖虽可生产但不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凝土多孔砖以用于六层以下的混合结构为宜;同时可代替KM型粘土烧结空心砖用于框架填充墙,建筑废渣混凝土砖则用于三、四层以下的农村建筑。
哼哼唧唧,211111111112211225445
见到你嫁鸡随鸡计算机我记不得那就建设嫁鸡随鸡江南世家精神病
科技创新 建筑垃圾变身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是一种拾遗补缺的产品。生产这类产品不仅可以处理掉一部分城市建筑垃圾,减少一点环境污染;同时可取代一部分KP1型粘土多孔砖起到了节土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而且在生产粘土多孔砖时有时会受天气影响不能正常生产,而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混凝土多孔砖不受这一因素影响,因而可以到一些调节市场平抑价格的作用。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是以建筑废渣为原料,破碎、筛分处理后作为集料,加入水泥、附加剂等掺合料加水搅拌经成型机振压成型的一种混凝土制品,其工艺流程如下:原料选择→分捡→破碎→筛分→配料→搅拌→振压成型→养护→检验出厂。其中需注意:筛分处理是为了形成最佳级配;料中烧结粘土制品成分和混凝土的成分的比例主要取决于强度,一般情况下应掺有一定比例的烧结粘土制品成分以改善制品的物理性能,但掺量太大则影响强度;孔砖宜采用半盲孔结构这样在施工上、力学性能上、物理性能上都有一定好处。 一般情况下,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主要用于承重结构,其强度等级从经济角度考虑宜取用MU10,高于MU10的多孔砖虽可生产但不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凝土多孔砖以用于六层以下的混合结构为宜;同时可代替KM型粘土烧结空心砖用于框架填充墙,建筑废渣混凝土砖则用于三、四层以下的农村建筑。
哼哼唧唧,211111111112211225445
见到你嫁鸡随鸡计算机我记不得那就建设嫁鸡随鸡江南世家精神病

科技新闻资料摘抄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
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荧光猫韩国科学技术部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荧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着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性疾病。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
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荧光猫韩国科学技术部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荧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着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性疾病。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
一、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 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 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 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 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 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 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 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 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 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荧光猫 韩国科学技术部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荧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着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性疾病。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 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
29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19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入选的201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科创板鸣锣开市;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秘钥分发;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远超理论预言上限;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服役;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出。0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等待了数十亿年后,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嫦娥四号着陆器彩色全景图。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从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到2019年1月3日顺利到达,“嫦娥四号”走完了约40万公里的地月之路。她着陆后,静态着陆器和月球车分别被部署到月球表面,两者都携带了一系列探测仪器,探测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并进行了生物实验。月球总有一面背对着地球,且不像正面那样平坦,着陆区的选择及精准着陆是难题。“嫦娥四号”着陆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同时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嫦娥四号”将我国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0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5G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消费者在体验5G云VR视频。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5G牌照的发放,我国5G建设将大大提速,这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格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5G发展格局。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倡导的5G概念、应用场景和技术指标已纳入国际电信联盟的5G定义;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率先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加快了5G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5G中频段系统设备、终端芯片、智能手机处于全球产业第一梯队,具备了商用部署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运营商早已在各地建设5G基站,投资巨大。5G牌照的发放,有利于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03科创板鸣锣开市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的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科创板作为新设的增量板块,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四大领域。设立科创板并首次在中国股票市场引入注册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A股市场设立以来,发行上市制度方面最为重大的变革。科创板承载着各方对资本市场在推进科技创新及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殷切期望。放眼国际,从美国资本市场的历史看,科技产业的崛起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纳斯达克的创建成功对接了新兴行业的科技创新,而美国也由此成为超级大国。有评论认为,科创板开市,将吸引更多风险资本,撬动科创产业发展,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0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原则上,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系统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绝大多数任务。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图源:《自然》网站发展人工通用智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神经科学为基础,尽量模拟人类大脑;另一种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导向,让计算机运行机器学习算法。然而,由于两套系统使用的平台各不相同且互不兼容,极大地限制了人工通用智能的发展。新型芯片融合两条路线,被命名为“天机芯”。一辆由该芯片驱动的自动驾驶自行车可实现自平衡、动态感知、目标探测、跟踪、自动避障、过障、语音理解、自主决策等功能。展现了未来的人工智能平台的潜力。0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展示的“高速量子密钥生成终端”模型。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有一种新型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巧妙地利用单光子干涉的特性,让量子密钥分发的成码率在长距离也维持较高水平。今年,中科大的潘建伟教授等科学家在300公里真实环境的光纤中完成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成果9月正式发表。这种双场量子密钥好比双胞胎携手将成码率大大提高,基于“发送—不发送”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大大提高了对相位噪声的容忍能力和安全性。在现实环境下相位剧烈变化的300公里光纤信道上,实现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该方案还验证了700公里以上光纤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有望成为新一代远距离城际量子密钥分发的基础。被业内专家评论为“实用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重要里程碑”。06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一次性治愈艾滋病?曾遥遥无期的梦想,已触手可及。9月公布的一个成就是:中国科学家基因编辑了人体造血干细胞,失活CCR5基因,并移植到HIV感染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产生效果。这名艾滋病病毒阳性的中国男性手术后表现良好并观察了19个月。虽没完全清除艾滋病病毒,但也没有出现令人担忧的诱发癌症或遗传损伤的副作用。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图。图源:中国生物技术网十几年前,科学家偶然发现了一个奇迹:2007年,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蒂莫西·雷·布朗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捐赠者的细胞具有阻断HIV的CCR5突变,布朗因此治愈了他的白血病和艾滋病。复制“柏林病人”的奇迹是困难的。干细胞进入新环境其实很脆弱,患者进行了清髓,如果基因编辑后的干细胞难以存活,患者将有生命危险。在先期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中国团队摸索多种条件,建立能进行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的预处理方法,不仅让它活跃,还不破坏它的多能潜力、稳态和生存能力。基因编辑的T细胞体现了更强的抗敌能力,在T细胞总数量占比上从2.96%增加到4.39%,相当于提高了1.5倍。研究团队后续还将继续摸索,达到治愈的目标。07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非洲猪瘟,生猪养殖户的一场噩梦。这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猪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类型多,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可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清除,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有效疫苗。我国科学家解析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精细三维结构。新华社发(王强摄)10月,《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学者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精细三维结构的论文。这是一种正二十面体的巨大病毒,由基因组、核心壳层、双层内膜、衣壳和外膜5层组成,病毒颗粒包含3万余个蛋白亚基,组装成直径约260纳米的球形颗粒。以前“盲人摸象”,如今看到了病毒全貌,疫苗研发可以更有针对性。这是国际上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为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以及逃避和对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08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远超理论预言上限2016年初,中国科学家开始利用LAMOST观测了3000多个双星天体,其中一颗“走路拉风”的B型星引起关注,并进而发现它的伙伴是一颗黑洞,有70倍太阳质量,刷新了人类对于恒星级黑洞质量上限的认知。我国天文学家利用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新华社发(喻京川绘)目前恒星演化模型只允许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形成最大为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现有理论认为,恒星在形成黑洞前,会吹出星风丧失物质,因此恒星级黑洞不会特别重。最重的恒星,形成的黑洞也就20多个太阳质量。之前发现的黑洞都没超过这个量级。LB-1的发现可能意味着有关恒星演化形成黑洞的理论将被改写,或者以前某种黑洞形成机制被忽视。这颗迄今为止最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标志着利用LAMOST巡天优势搜寻黑洞新时代的到来。“光谱之王”才能发现“黑洞之王”。相信未来会有一批平静态黑洞现身, 揭开这个“黑暗家族”的内幕。09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服役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号”12月17日下午在海南军港交付海军,习近平亲自出席交接入列仪式。12月26日,山东号驶过台湾海峡,一举一动牵动着网民的心。山东号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舰,比起辽宁号有不少改进,型号为002型,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山东号有三个足球场长,使用常规动力推进,将搭载歼-15B战斗机以及其他型号舰载机。固定翼舰载机将采用滑跃起飞。据媒体报道,山东号可搭载36架歼-15舰载机,而辽宁号只能搭载24架。与辽宁号相比,山东号略大一点,而舰岛尺寸有缩短;甲板设计经过优化,扩大了飞行甲板面积,可停放更多舰载机。山东号的滑跃甲板的角度也比辽宁号低两度,这样更加省油。另外,山东号的内部舱室、机库、电子系统、弹药升降机、舰载武器等均优化了设计,提升了战力。航母的设计制造较为复杂,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和科技水准。山东舰顺利完成建造、海试,正式交付海军,说明中国已通过了设计建造航母的毕业考试。10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出时隔两年多,中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以下简称“长五”)再一次发射,并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轨道。“长五”是中国现役起飞质量最大、芯级直径最粗、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也称“胖五”。它身高57米,箭体直径达到5米,起飞重量达870吨。它的近地轨道最大有效载荷25吨,相当于一次将16辆小汽车送入太空。探月三期、火星探测、载人空间站……未来,众多航天工程的实施都指望它。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 摄“长五”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和煤油,液氢必须保存在零下253摄氏度的环境,这也让“长五”成为一颗冰箭。发动机研制不容易,比如薄壁大直径燃料槽是国际机密技术,焊接工艺和结构设计全靠自己摸索。“长五”的制造基地设于沿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由于火车不便运输“长五”的大身板,它经过海上运输到达海南文昌——全球为数不多的低纬度火箭发射场。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遥一首飞成功,但经历了发射前惊心动魄的三小时;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发射任务失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长征五号遥三火箭于12月27日点火升空,一切顺利,宣告复出成功。

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
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荧光猫韩国科学技术部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荧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着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性疾病。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
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荧光猫韩国科学技术部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荧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着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性疾病。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
一、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 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 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 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 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 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 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 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 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 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荧光猫 韩国科学技术部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荧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着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性疾病。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 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
29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19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入选的201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科创板鸣锣开市;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秘钥分发;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远超理论预言上限;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服役;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出。0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等待了数十亿年后,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嫦娥四号着陆器彩色全景图。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从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到2019年1月3日顺利到达,“嫦娥四号”走完了约40万公里的地月之路。她着陆后,静态着陆器和月球车分别被部署到月球表面,两者都携带了一系列探测仪器,探测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并进行了生物实验。月球总有一面背对着地球,且不像正面那样平坦,着陆区的选择及精准着陆是难题。“嫦娥四号”着陆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同时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嫦娥四号”将我国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0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5G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消费者在体验5G云VR视频。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5G牌照的发放,我国5G建设将大大提速,这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格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5G发展格局。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倡导的5G概念、应用场景和技术指标已纳入国际电信联盟的5G定义;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率先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加快了5G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5G中频段系统设备、终端芯片、智能手机处于全球产业第一梯队,具备了商用部署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运营商早已在各地建设5G基站,投资巨大。5G牌照的发放,有利于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03科创板鸣锣开市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的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科创板作为新设的增量板块,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四大领域。设立科创板并首次在中国股票市场引入注册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A股市场设立以来,发行上市制度方面最为重大的变革。科创板承载着各方对资本市场在推进科技创新及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殷切期望。放眼国际,从美国资本市场的历史看,科技产业的崛起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纳斯达克的创建成功对接了新兴行业的科技创新,而美国也由此成为超级大国。有评论认为,科创板开市,将吸引更多风险资本,撬动科创产业发展,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0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原则上,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系统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绝大多数任务。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图源:《自然》网站发展人工通用智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神经科学为基础,尽量模拟人类大脑;另一种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导向,让计算机运行机器学习算法。然而,由于两套系统使用的平台各不相同且互不兼容,极大地限制了人工通用智能的发展。新型芯片融合两条路线,被命名为“天机芯”。一辆由该芯片驱动的自动驾驶自行车可实现自平衡、动态感知、目标探测、跟踪、自动避障、过障、语音理解、自主决策等功能。展现了未来的人工智能平台的潜力。0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展示的“高速量子密钥生成终端”模型。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有一种新型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巧妙地利用单光子干涉的特性,让量子密钥分发的成码率在长距离也维持较高水平。今年,中科大的潘建伟教授等科学家在300公里真实环境的光纤中完成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成果9月正式发表。这种双场量子密钥好比双胞胎携手将成码率大大提高,基于“发送—不发送”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大大提高了对相位噪声的容忍能力和安全性。在现实环境下相位剧烈变化的300公里光纤信道上,实现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该方案还验证了700公里以上光纤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有望成为新一代远距离城际量子密钥分发的基础。被业内专家评论为“实用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重要里程碑”。06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一次性治愈艾滋病?曾遥遥无期的梦想,已触手可及。9月公布的一个成就是:中国科学家基因编辑了人体造血干细胞,失活CCR5基因,并移植到HIV感染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产生效果。这名艾滋病病毒阳性的中国男性手术后表现良好并观察了19个月。虽没完全清除艾滋病病毒,但也没有出现令人担忧的诱发癌症或遗传损伤的副作用。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图。图源:中国生物技术网十几年前,科学家偶然发现了一个奇迹:2007年,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蒂莫西·雷·布朗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捐赠者的细胞具有阻断HIV的CCR5突变,布朗因此治愈了他的白血病和艾滋病。复制“柏林病人”的奇迹是困难的。干细胞进入新环境其实很脆弱,患者进行了清髓,如果基因编辑后的干细胞难以存活,患者将有生命危险。在先期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中国团队摸索多种条件,建立能进行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的预处理方法,不仅让它活跃,还不破坏它的多能潜力、稳态和生存能力。基因编辑的T细胞体现了更强的抗敌能力,在T细胞总数量占比上从2.96%增加到4.39%,相当于提高了1.5倍。研究团队后续还将继续摸索,达到治愈的目标。07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非洲猪瘟,生猪养殖户的一场噩梦。这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猪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类型多,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可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清除,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有效疫苗。我国科学家解析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精细三维结构。新华社发(王强摄)10月,《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学者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精细三维结构的论文。这是一种正二十面体的巨大病毒,由基因组、核心壳层、双层内膜、衣壳和外膜5层组成,病毒颗粒包含3万余个蛋白亚基,组装成直径约260纳米的球形颗粒。以前“盲人摸象”,如今看到了病毒全貌,疫苗研发可以更有针对性。这是国际上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为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以及逃避和对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08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远超理论预言上限2016年初,中国科学家开始利用LAMOST观测了3000多个双星天体,其中一颗“走路拉风”的B型星引起关注,并进而发现它的伙伴是一颗黑洞,有70倍太阳质量,刷新了人类对于恒星级黑洞质量上限的认知。我国天文学家利用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新华社发(喻京川绘)目前恒星演化模型只允许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形成最大为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现有理论认为,恒星在形成黑洞前,会吹出星风丧失物质,因此恒星级黑洞不会特别重。最重的恒星,形成的黑洞也就20多个太阳质量。之前发现的黑洞都没超过这个量级。LB-1的发现可能意味着有关恒星演化形成黑洞的理论将被改写,或者以前某种黑洞形成机制被忽视。这颗迄今为止最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标志着利用LAMOST巡天优势搜寻黑洞新时代的到来。“光谱之王”才能发现“黑洞之王”。相信未来会有一批平静态黑洞现身, 揭开这个“黑暗家族”的内幕。09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服役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号”12月17日下午在海南军港交付海军,习近平亲自出席交接入列仪式。12月26日,山东号驶过台湾海峡,一举一动牵动着网民的心。山东号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舰,比起辽宁号有不少改进,型号为002型,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山东号有三个足球场长,使用常规动力推进,将搭载歼-15B战斗机以及其他型号舰载机。固定翼舰载机将采用滑跃起飞。据媒体报道,山东号可搭载36架歼-15舰载机,而辽宁号只能搭载24架。与辽宁号相比,山东号略大一点,而舰岛尺寸有缩短;甲板设计经过优化,扩大了飞行甲板面积,可停放更多舰载机。山东号的滑跃甲板的角度也比辽宁号低两度,这样更加省油。另外,山东号的内部舱室、机库、电子系统、弹药升降机、舰载武器等均优化了设计,提升了战力。航母的设计制造较为复杂,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和科技水准。山东舰顺利完成建造、海试,正式交付海军,说明中国已通过了设计建造航母的毕业考试。10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出时隔两年多,中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以下简称“长五”)再一次发射,并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轨道。“长五”是中国现役起飞质量最大、芯级直径最粗、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也称“胖五”。它身高57米,箭体直径达到5米,起飞重量达870吨。它的近地轨道最大有效载荷25吨,相当于一次将16辆小汽车送入太空。探月三期、火星探测、载人空间站……未来,众多航天工程的实施都指望它。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 摄“长五”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和煤油,液氢必须保存在零下253摄氏度的环境,这也让“长五”成为一颗冰箭。发动机研制不容易,比如薄壁大直径燃料槽是国际机密技术,焊接工艺和结构设计全靠自己摸索。“长五”的制造基地设于沿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由于火车不便运输“长五”的大身板,它经过海上运输到达海南文昌——全球为数不多的低纬度火箭发射场。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遥一首飞成功,但经历了发射前惊心动魄的三小时;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发射任务失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长征五号遥三火箭于12月27日点火升空,一切顺利,宣告复出成功。
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荧光猫韩国科学技术部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荧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着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性疾病。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
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荧光猫韩国科学技术部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荧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着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性疾病。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
一、第一台分子机器诞生 法国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分子轮”,并组装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分子机器——生物纳米机器。这个非常奇特的有机分子包括2个直径为0.7纳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组成的“车轮”,所有分子机器的化学结构均被固定在铜基上。 二、一个原子厚的最薄材料问世 3月1日,英德两国科学家宣布联手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它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新的革命。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厚。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体 最具争议的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10月6日透露,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移植,成功地使一种细菌变成另外一种细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组开始取代原基因组运作。这是人类首次在一个活有机体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种的完整基因组。 四、中国发射首颗探月卫星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飞天,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并陆续发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测数据,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卫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五、发现4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 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六、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 美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用灵长类成年成纤维细胞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并提取出2个干细胞系。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胚胎,并从来自14只猕猴的304个卵母细胞中培育出2个胚胎干细胞系。 七、皮肤干细胞成功问世 美日科研小组11月20日同时发布各自的干细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有望避开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争议,并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对数以百万计寄希望于干细胞疗法的患者来说,该项突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里程碑。 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 美国肯塔基大学通过植入能杀灭多种癌细胞且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Par-4”肿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实验鼠,对人类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果能通过骨髓移植让“Par-4”作用于人体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疗放疗的侵害。 九、克隆出转基因荧光猫 韩国科学技术部12月12日宣布,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通过对母猫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转荧光蛋白基因技术克隆出其皮肤能在黑暗中发出红光的猫,标志着全球首次克隆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猫。该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与人类有同样疾病的其它克隆动物,帮助更好地研究治疗遗传性疾病。 十、“巴厘岛路线图”最终签订 1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比原定闭幕时间推迟了一天之后,终于最后签订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以保证《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人类减排温室气体的努力不会中断。
29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19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入选的201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科创板鸣锣开市;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秘钥分发;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远超理论预言上限;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服役;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出。0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等待了数十亿年后,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嫦娥四号着陆器彩色全景图。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从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到2019年1月3日顺利到达,“嫦娥四号”走完了约40万公里的地月之路。她着陆后,静态着陆器和月球车分别被部署到月球表面,两者都携带了一系列探测仪器,探测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并进行了生物实验。月球总有一面背对着地球,且不像正面那样平坦,着陆区的选择及精准着陆是难题。“嫦娥四号”着陆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同时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嫦娥四号”将我国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0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5G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消费者在体验5G云VR视频。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5G牌照的发放,我国5G建设将大大提速,这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格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5G发展格局。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倡导的5G概念、应用场景和技术指标已纳入国际电信联盟的5G定义;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率先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加快了5G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5G中频段系统设备、终端芯片、智能手机处于全球产业第一梯队,具备了商用部署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运营商早已在各地建设5G基站,投资巨大。5G牌照的发放,有利于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03科创板鸣锣开市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的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科创板作为新设的增量板块,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四大领域。设立科创板并首次在中国股票市场引入注册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A股市场设立以来,发行上市制度方面最为重大的变革。科创板承载着各方对资本市场在推进科技创新及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殷切期望。放眼国际,从美国资本市场的历史看,科技产业的崛起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纳斯达克的创建成功对接了新兴行业的科技创新,而美国也由此成为超级大国。有评论认为,科创板开市,将吸引更多风险资本,撬动科创产业发展,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0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原则上,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系统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绝大多数任务。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图源:《自然》网站发展人工通用智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神经科学为基础,尽量模拟人类大脑;另一种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导向,让计算机运行机器学习算法。然而,由于两套系统使用的平台各不相同且互不兼容,极大地限制了人工通用智能的发展。新型芯片融合两条路线,被命名为“天机芯”。一辆由该芯片驱动的自动驾驶自行车可实现自平衡、动态感知、目标探测、跟踪、自动避障、过障、语音理解、自主决策等功能。展现了未来的人工智能平台的潜力。0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展示的“高速量子密钥生成终端”模型。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有一种新型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巧妙地利用单光子干涉的特性,让量子密钥分发的成码率在长距离也维持较高水平。今年,中科大的潘建伟教授等科学家在300公里真实环境的光纤中完成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成果9月正式发表。这种双场量子密钥好比双胞胎携手将成码率大大提高,基于“发送—不发送”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大大提高了对相位噪声的容忍能力和安全性。在现实环境下相位剧烈变化的300公里光纤信道上,实现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该方案还验证了700公里以上光纤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有望成为新一代远距离城际量子密钥分发的基础。被业内专家评论为“实用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重要里程碑”。06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一次性治愈艾滋病?曾遥遥无期的梦想,已触手可及。9月公布的一个成就是:中国科学家基因编辑了人体造血干细胞,失活CCR5基因,并移植到HIV感染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产生效果。这名艾滋病病毒阳性的中国男性手术后表现良好并观察了19个月。虽没完全清除艾滋病病毒,但也没有出现令人担忧的诱发癌症或遗传损伤的副作用。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图。图源:中国生物技术网十几年前,科学家偶然发现了一个奇迹:2007年,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蒂莫西·雷·布朗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捐赠者的细胞具有阻断HIV的CCR5突变,布朗因此治愈了他的白血病和艾滋病。复制“柏林病人”的奇迹是困难的。干细胞进入新环境其实很脆弱,患者进行了清髓,如果基因编辑后的干细胞难以存活,患者将有生命危险。在先期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中国团队摸索多种条件,建立能进行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的预处理方法,不仅让它活跃,还不破坏它的多能潜力、稳态和生存能力。基因编辑的T细胞体现了更强的抗敌能力,在T细胞总数量占比上从2.96%增加到4.39%,相当于提高了1.5倍。研究团队后续还将继续摸索,达到治愈的目标。07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非洲猪瘟,生猪养殖户的一场噩梦。这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猪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类型多,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可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清除,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有效疫苗。我国科学家解析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精细三维结构。新华社发(王强摄)10月,《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学者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精细三维结构的论文。这是一种正二十面体的巨大病毒,由基因组、核心壳层、双层内膜、衣壳和外膜5层组成,病毒颗粒包含3万余个蛋白亚基,组装成直径约260纳米的球形颗粒。以前“盲人摸象”,如今看到了病毒全貌,疫苗研发可以更有针对性。这是国际上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为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以及逃避和对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08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远超理论预言上限2016年初,中国科学家开始利用LAMOST观测了3000多个双星天体,其中一颗“走路拉风”的B型星引起关注,并进而发现它的伙伴是一颗黑洞,有70倍太阳质量,刷新了人类对于恒星级黑洞质量上限的认知。我国天文学家利用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新华社发(喻京川绘)目前恒星演化模型只允许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形成最大为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现有理论认为,恒星在形成黑洞前,会吹出星风丧失物质,因此恒星级黑洞不会特别重。最重的恒星,形成的黑洞也就20多个太阳质量。之前发现的黑洞都没超过这个量级。LB-1的发现可能意味着有关恒星演化形成黑洞的理论将被改写,或者以前某种黑洞形成机制被忽视。这颗迄今为止最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标志着利用LAMOST巡天优势搜寻黑洞新时代的到来。“光谱之王”才能发现“黑洞之王”。相信未来会有一批平静态黑洞现身, 揭开这个“黑暗家族”的内幕。09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服役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号”12月17日下午在海南军港交付海军,习近平亲自出席交接入列仪式。12月26日,山东号驶过台湾海峡,一举一动牵动着网民的心。山东号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舰,比起辽宁号有不少改进,型号为002型,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山东号有三个足球场长,使用常规动力推进,将搭载歼-15B战斗机以及其他型号舰载机。固定翼舰载机将采用滑跃起飞。据媒体报道,山东号可搭载36架歼-15舰载机,而辽宁号只能搭载24架。与辽宁号相比,山东号略大一点,而舰岛尺寸有缩短;甲板设计经过优化,扩大了飞行甲板面积,可停放更多舰载机。山东号的滑跃甲板的角度也比辽宁号低两度,这样更加省油。另外,山东号的内部舱室、机库、电子系统、弹药升降机、舰载武器等均优化了设计,提升了战力。航母的设计制造较为复杂,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和科技水准。山东舰顺利完成建造、海试,正式交付海军,说明中国已通过了设计建造航母的毕业考试。10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出时隔两年多,中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以下简称“长五”)再一次发射,并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轨道。“长五”是中国现役起飞质量最大、芯级直径最粗、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也称“胖五”。它身高57米,箭体直径达到5米,起飞重量达870吨。它的近地轨道最大有效载荷25吨,相当于一次将16辆小汽车送入太空。探月三期、火星探测、载人空间站……未来,众多航天工程的实施都指望它。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 摄“长五”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和煤油,液氢必须保存在零下253摄氏度的环境,这也让“长五”成为一颗冰箭。发动机研制不容易,比如薄壁大直径燃料槽是国际机密技术,焊接工艺和结构设计全靠自己摸索。“长五”的制造基地设于沿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由于火车不便运输“长五”的大身板,它经过海上运输到达海南文昌——全球为数不多的低纬度火箭发射场。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遥一首飞成功,但经历了发射前惊心动魄的三小时;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发射任务失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长征五号遥三火箭于12月27日点火升空,一切顺利,宣告复出成功。

有什么网站看科技资讯和新闻比较好?科技类的资讯网站推荐: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中国高新网等,都是国企单位创办的,比较权威严谨。
.top域名来给你解答,网易、搜狐、36kr、虎嗅网、腾讯网都可以,36kr关于科技以及互联网创业相关的内容比较多。
国际时空新闻网,虎嗅网,更新比较及时,剖析比较透彻
新闻类的,可以看看TOM网,科技类的可以看看中国科技网,这些都是资讯比较多的
可以浏览一下阅芽资讯,小众点,但没有软文广告

科技类的资讯网站推荐: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中国高新网等,都是国企单位创办的,比较权威严谨。
.top域名来给你解答,网易、搜狐、36kr、虎嗅网、腾讯网都可以,36kr关于科技以及互联网创业相关的内容比较多。
国际时空新闻网,虎嗅网,更新比较及时,剖析比较透彻
新闻类的,可以看看TOM网,科技类的可以看看中国科技网,这些都是资讯比较多的
可以浏览一下阅芽资讯,小众点,但没有软文广告
.top域名来给你解答,网易、搜狐、36kr、虎嗅网、腾讯网都可以,36kr关于科技以及互联网创业相关的内容比较多。
国际时空新闻网,虎嗅网,更新比较及时,剖析比较透彻
新闻类的,可以看看TOM网,科技类的可以看看中国科技网,这些都是资讯比较多的
可以浏览一下阅芽资讯,小众点,但没有软文广告

摘录一段关于科技的新闻联播29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19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入选的201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科创板鸣锣开市;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秘钥分发;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远超理论预言上限;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服役;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出。0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等待了数十亿年后,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嫦娥四号着陆器彩色全景图。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从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到2019年1月3日顺利到达,“嫦娥四号”走完了约40万公里的地月之路。她着陆后,静态着陆器和月球车分别被部署到月球表面,两者都携带了一系列探测仪器,探测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并进行了生物实验。月球总有一面背对着地球,且不像正面那样平坦,着陆区的选择及精准着陆是难题。“嫦娥四号”着陆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同时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嫦娥四号”将我国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0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5G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消费者在体验5G云VR视频。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5G牌照的发放,我国5G建设将大大提速,这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格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5G发展格局。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倡导的5G概念、应用场景和技术指标已纳入国际电信联盟的5G定义;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率先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加快了5G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5G中频段系统设备、终端芯片、智能手机处于全球产业第一梯队,具备了商用部署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运营商早已在各地建设5G基站,投资巨大。5G牌照的发放,有利于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03科创板鸣锣开市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的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科创板作为新设的增量板块,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四大领域。设立科创板并首次在中国股票市场引入注册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A股市场设立以来,发行上市制度方面最为重大的变革。科创板承载着各方对资本市场在推进科技创新及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殷切期望。放眼国际,从美国资本市场的历史看,科技产业的崛起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纳斯达克的创建成功对接了新兴行业的科技创新,而美国也由此成为超级大国。有评论认为,科创板开市,将吸引更多风险资本,撬动科创产业发展,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0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原则上,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系统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绝大多数任务。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图源:《自然》网站发展人工通用智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神经科学为基础,尽量模拟人类大脑;另一种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导向,让计算机运行机器学习算法。然而,由于两套系统使用的平台各不相同且互不兼容,极大地限制了人工通用智能的发展。新型芯片融合两条路线,被命名为“天机芯”。一辆由该芯片驱动的自动驾驶自行车可实现自平衡、动态感知、目标探测、跟踪、自动避障、过障、语音理解、自主决策等功能。展现了未来的人工智能平台的潜力。0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展示的“高速量子密钥生成终端”模型。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有一种新型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巧妙地利用单光子干涉的特性,让量子密钥分发的成码率在长距离也维持较高水平。今年,中科大的潘建伟教授等科学家在300公里真实环境的光纤中完成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成果9月正式发表。这种双场量子密钥好比双胞胎携手将成码率大大提高,基于“发送—不发送”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大大提高了对相位噪声的容忍能力和安全性。在现实环境下相位剧烈变化的300公里光纤信道上,实现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该方案还验证了700公里以上光纤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有望成为新一代远距离城际量子密钥分发的基础。被业内专家评论为“实用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重要里程碑”。06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一次性治愈艾滋病?曾遥遥无期的梦想,已触手可及。9月公布的一个成就是:中国科学家基因编辑了人体造血干细胞,失活CCR5基因,并移植到HIV感染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产生效果。这名艾滋病病毒阳性的中国男性手术后表现良好并观察了19个月。虽没完全清除艾滋病病毒,但也没有出现令人担忧的诱发癌症或遗传损伤的副作用。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图。图源:中国生物技术网十几年前,科学家偶然发现了一个奇迹:2007年,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蒂莫西·雷·布朗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捐赠者的细胞具有阻断HIV的CCR5突变,布朗因此治愈了他的白血病和艾滋病。复制“柏林病人”的奇迹是困难的。干细胞进入新环境其实很脆弱,患者进行了清髓,如果基因编辑后的干细胞难以存活,患者将有生命危险。在先期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中国团队摸索多种条件,建立能进行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的预处理方法,不仅让它活跃,还不破坏它的多能潜力、稳态和生存能力。基因编辑的T细胞体现了更强的抗敌能力,在T细胞总数量占比上从2.96%增加到4.39%,相当于提高了1.5倍。研究团队后续还将继续摸索,达到治愈的目标。07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非洲猪瘟,生猪养殖户的一场噩梦。这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猪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类型多,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可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清除,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有效疫苗。我国科学家解析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精细三维结构。新华社发(王强摄)10月,《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学者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精细三维结构的论文。这是一种正二十面体的巨大病毒,由基因组、核心壳层、双层内膜、衣壳和外膜5层组成,病毒颗粒包含3万余个蛋白亚基,组装成直径约260纳米的球形颗粒。以前“盲人摸象”,如今看到了病毒全貌,疫苗研发可以更有针对性。这是国际上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为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以及逃避和对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08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远超理论预言上限2016年初,中国科学家开始利用LAMOST观测了3000多个双星天体,其中一颗“走路拉风”的B型星引起关注,并进而发现它的伙伴是一颗黑洞,有70倍太阳质量,刷新了人类对于恒星级黑洞质量上限的认知。我国天文学家利用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新华社发(喻京川绘)目前恒星演化模型只允许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形成最大为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现有理论认为,恒星在形成黑洞前,会吹出星风丧失物质,因此恒星级黑洞不会特别重。最重的恒星,形成的黑洞也就20多个太阳质量。之前发现的黑洞都没超过这个量级。LB-1的发现可能意味着有关恒星演化形成黑洞的理论将被改写,或者以前某种黑洞形成机制被忽视。这颗迄今为止最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标志着利用LAMOST巡天优势搜寻黑洞新时代的到来。“光谱之王”才能发现“黑洞之王”。相信未来会有一批平静态黑洞现身, 揭开这个“黑暗家族”的内幕。09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服役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号”12月17日下午在海南军港交付海军,习近平亲自出席交接入列仪式。12月26日,山东号驶过台湾海峡,一举一动牵动着网民的心。山东号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舰,比起辽宁号有不少改进,型号为002型,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山东号有三个足球场长,使用常规动力推进,将搭载歼-15B战斗机以及其他型号舰载机。固定翼舰载机将采用滑跃起飞。据媒体报道,山东号可搭载36架歼-15舰载机,而辽宁号只能搭载24架。与辽宁号相比,山东号略大一点,而舰岛尺寸有缩短;甲板设计经过优化,扩大了飞行甲板面积,可停放更多舰载机。山东号的滑跃甲板的角度也比辽宁号低两度,这样更加省油。另外,山东号的内部舱室、机库、电子系统、弹药升降机、舰载武器等均优化了设计,提升了战力。航母的设计制造较为复杂,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和科技水准。山东舰顺利完成建造、海试,正式交付海军,说明中国已通过了设计建造航母的毕业考试。10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出时隔两年多,中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以下简称“长五”)再一次发射,并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轨道。“长五”是中国现役起飞质量最大、芯级直径最粗、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也称“胖五”。它身高57米,箭体直径达到5米,起飞重量达870吨。它的近地轨道最大有效载荷25吨,相当于一次将16辆小汽车送入太空。探月三期、火星探测、载人空间站……未来,众多航天工程的实施都指望它。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 摄“长五”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和煤油,液氢必须保存在零下253摄氏度的环境,这也让“长五”成为一颗冰箭。发动机研制不容易,比如薄壁大直径燃料槽是国际机密技术,焊接工艺和结构设计全靠自己摸索。“长五”的制造基地设于沿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由于火车不便运输“长五”的大身板,它经过海上运输到达海南文昌——全球为数不多的低纬度火箭发射场。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遥一首飞成功,但经历了发射前惊心动魄的三小时;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发射任务失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长征五号遥三火箭于12月27日点火升空,一切顺利,宣告复出成功。
1.瑞典皇家科学院2月13日宣布,华人科学家张益唐获得2014年度罗夫•肖克奖中的数学奖项,以奖励他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这也是该奖项设立21年来首次颁给华裔学者。颁奖典礼将于2014年10月22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2.嫦娥二号卫星再次刷新中国深空探测新高度,5oy.cn目前已飞离地球7000万公里,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目前状态良好,正在绕日轨道上飞向更远的深空。
报道称:通过实施核心技术攻坚战略,我国在多项网络信息技术上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位于上海“亚洲一号”的全球首个全流程无人仓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智慧物流的名片,作为中国在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之一,第一个亮相此次报道。无人仓是京东物流在智慧物流方面全面布局的一个缩影,也是在智能化仓储方面的一次大胆创新,其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覆盖率达到100%。无人仓中,操控全局的智能控制系统,为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慧”大脑,仓库管理、控制、分拣和配送信息系统等均由京东物流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个系统均由京东物流总集成。这套由中国物流人自主研发的无人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开启全球智慧物流的未来。 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全球物流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智慧物流逐步成为推进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新路径。

29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19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入选的201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科创板鸣锣开市;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秘钥分发;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远超理论预言上限;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服役;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出。0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等待了数十亿年后,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嫦娥四号着陆器彩色全景图。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从2018年12月8日发射升空,到2019年1月3日顺利到达,“嫦娥四号”走完了约40万公里的地月之路。她着陆后,静态着陆器和月球车分别被部署到月球表面,两者都携带了一系列探测仪器,探测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并进行了生物实验。月球总有一面背对着地球,且不像正面那样平坦,着陆区的选择及精准着陆是难题。“嫦娥四号”着陆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同时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嫦娥四号”将我国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0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5G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消费者在体验5G云VR视频。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5G牌照的发放,我国5G建设将大大提速,这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格局,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5G发展格局。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倡导的5G概念、应用场景和技术指标已纳入国际电信联盟的5G定义;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率先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加快了5G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5G中频段系统设备、终端芯片、智能手机处于全球产业第一梯队,具备了商用部署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运营商早已在各地建设5G基站,投资巨大。5G牌照的发放,有利于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03科创板鸣锣开市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的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科创板作为新设的增量板块,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四大领域。设立科创板并首次在中国股票市场引入注册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A股市场设立以来,发行上市制度方面最为重大的变革。科创板承载着各方对资本市场在推进科技创新及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殷切期望。放眼国际,从美国资本市场的历史看,科技产业的崛起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纳斯达克的创建成功对接了新兴行业的科技创新,而美国也由此成为超级大国。有评论认为,科创板开市,将吸引更多风险资本,撬动科创产业发展,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0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原则上,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系统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绝大多数任务。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图源:《自然》网站发展人工通用智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神经科学为基础,尽量模拟人类大脑;另一种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导向,让计算机运行机器学习算法。然而,由于两套系统使用的平台各不相同且互不兼容,极大地限制了人工通用智能的发展。新型芯片融合两条路线,被命名为“天机芯”。一辆由该芯片驱动的自动驾驶自行车可实现自平衡、动态感知、目标探测、跟踪、自动避障、过障、语音理解、自主决策等功能。展现了未来的人工智能平台的潜力。0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展示的“高速量子密钥生成终端”模型。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有一种新型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巧妙地利用单光子干涉的特性,让量子密钥分发的成码率在长距离也维持较高水平。今年,中科大的潘建伟教授等科学家在300公里真实环境的光纤中完成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成果9月正式发表。这种双场量子密钥好比双胞胎携手将成码率大大提高,基于“发送—不发送”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方案,大大提高了对相位噪声的容忍能力和安全性。在现实环境下相位剧烈变化的300公里光纤信道上,实现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该方案还验证了700公里以上光纤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有望成为新一代远距离城际量子密钥分发的基础。被业内专家评论为“实用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重要里程碑”。06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一次性治愈艾滋病?曾遥遥无期的梦想,已触手可及。9月公布的一个成就是:中国科学家基因编辑了人体造血干细胞,失活CCR5基因,并移植到HIV感染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产生效果。这名艾滋病病毒阳性的中国男性手术后表现良好并观察了19个月。虽没完全清除艾滋病病毒,但也没有出现令人担忧的诱发癌症或遗传损伤的副作用。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图。图源:中国生物技术网十几年前,科学家偶然发现了一个奇迹:2007年,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蒂莫西·雷·布朗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捐赠者的细胞具有阻断HIV的CCR5突变,布朗因此治愈了他的白血病和艾滋病。复制“柏林病人”的奇迹是困难的。干细胞进入新环境其实很脆弱,患者进行了清髓,如果基因编辑后的干细胞难以存活,患者将有生命危险。在先期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中国团队摸索多种条件,建立能进行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的预处理方法,不仅让它活跃,还不破坏它的多能潜力、稳态和生存能力。基因编辑的T细胞体现了更强的抗敌能力,在T细胞总数量占比上从2.96%增加到4.39%,相当于提高了1.5倍。研究团队后续还将继续摸索,达到治愈的目标。07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非洲猪瘟,生猪养殖户的一场噩梦。这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猪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类型多,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可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清除,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有效疫苗。我国科学家解析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精细三维结构。新华社发(王强摄)10月,《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学者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精细三维结构的论文。这是一种正二十面体的巨大病毒,由基因组、核心壳层、双层内膜、衣壳和外膜5层组成,病毒颗粒包含3万余个蛋白亚基,组装成直径约260纳米的球形颗粒。以前“盲人摸象”,如今看到了病毒全貌,疫苗研发可以更有针对性。这是国际上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为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以及逃避和对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08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远超理论预言上限2016年初,中国科学家开始利用LAMOST观测了3000多个双星天体,其中一颗“走路拉风”的B型星引起关注,并进而发现它的伙伴是一颗黑洞,有70倍太阳质量,刷新了人类对于恒星级黑洞质量上限的认知。我国天文学家利用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新华社发(喻京川绘)目前恒星演化模型只允许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形成最大为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现有理论认为,恒星在形成黑洞前,会吹出星风丧失物质,因此恒星级黑洞不会特别重。最重的恒星,形成的黑洞也就20多个太阳质量。之前发现的黑洞都没超过这个量级。LB-1的发现可能意味着有关恒星演化形成黑洞的理论将被改写,或者以前某种黑洞形成机制被忽视。这颗迄今为止最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标志着利用LAMOST巡天优势搜寻黑洞新时代的到来。“光谱之王”才能发现“黑洞之王”。相信未来会有一批平静态黑洞现身, 揭开这个“黑暗家族”的内幕。09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服役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号”12月17日下午在海南军港交付海军,习近平亲自出席交接入列仪式。12月26日,山东号驶过台湾海峡,一举一动牵动着网民的心。山东号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舰,比起辽宁号有不少改进,型号为002型,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山东号有三个足球场长,使用常规动力推进,将搭载歼-15B战斗机以及其他型号舰载机。固定翼舰载机将采用滑跃起飞。据媒体报道,山东号可搭载36架歼-15舰载机,而辽宁号只能搭载24架。与辽宁号相比,山东号略大一点,而舰岛尺寸有缩短;甲板设计经过优化,扩大了飞行甲板面积,可停放更多舰载机。山东号的滑跃甲板的角度也比辽宁号低两度,这样更加省油。另外,山东号的内部舱室、机库、电子系统、弹药升降机、舰载武器等均优化了设计,提升了战力。航母的设计制造较为复杂,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和科技水准。山东舰顺利完成建造、海试,正式交付海军,说明中国已通过了设计建造航母的毕业考试。10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出时隔两年多,中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以下简称“长五”)再一次发射,并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轨道。“长五”是中国现役起飞质量最大、芯级直径最粗、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也称“胖五”。它身高57米,箭体直径达到5米,起飞重量达870吨。它的近地轨道最大有效载荷25吨,相当于一次将16辆小汽车送入太空。探月三期、火星探测、载人空间站……未来,众多航天工程的实施都指望它。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 摄“长五”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和煤油,液氢必须保存在零下253摄氏度的环境,这也让“长五”成为一颗冰箭。发动机研制不容易,比如薄壁大直径燃料槽是国际机密技术,焊接工艺和结构设计全靠自己摸索。“长五”的制造基地设于沿海的天津滨海新区。由于火车不便运输“长五”的大身板,它经过海上运输到达海南文昌——全球为数不多的低纬度火箭发射场。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遥一首飞成功,但经历了发射前惊心动魄的三小时;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发射任务失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长征五号遥三火箭于12月27日点火升空,一切顺利,宣告复出成功。
1.瑞典皇家科学院2月13日宣布,华人科学家张益唐获得2014年度罗夫•肖克奖中的数学奖项,以奖励他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这也是该奖项设立21年来首次颁给华裔学者。颁奖典礼将于2014年10月22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2.嫦娥二号卫星再次刷新中国深空探测新高度,5oy.cn目前已飞离地球7000万公里,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目前状态良好,正在绕日轨道上飞向更远的深空。
报道称:通过实施核心技术攻坚战略,我国在多项网络信息技术上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位于上海“亚洲一号”的全球首个全流程无人仓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智慧物流的名片,作为中国在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之一,第一个亮相此次报道。无人仓是京东物流在智慧物流方面全面布局的一个缩影,也是在智能化仓储方面的一次大胆创新,其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覆盖率达到100%。无人仓中,操控全局的智能控制系统,为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慧”大脑,仓库管理、控制、分拣和配送信息系统等均由京东物流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个系统均由京东物流总集成。这套由中国物流人自主研发的无人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开启全球智慧物流的未来。 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全球物流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智慧物流逐步成为推进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新路径。
1.瑞典皇家科学院2月13日宣布,华人科学家张益唐获得2014年度罗夫•肖克奖中的数学奖项,以奖励他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研究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这也是该奖项设立21年来首次颁给华裔学者。颁奖典礼将于2014年10月22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2.嫦娥二号卫星再次刷新中国深空探测新高度,5oy.cn目前已飞离地球7000万公里,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目前状态良好,正在绕日轨道上飞向更远的深空。
报道称:通过实施核心技术攻坚战略,我国在多项网络信息技术上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位于上海“亚洲一号”的全球首个全流程无人仓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智慧物流的名片,作为中国在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之一,第一个亮相此次报道。无人仓是京东物流在智慧物流方面全面布局的一个缩影,也是在智能化仓储方面的一次大胆创新,其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覆盖率达到100%。无人仓中,操控全局的智能控制系统,为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慧”大脑,仓库管理、控制、分拣和配送信息系统等均由京东物流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个系统均由京东物流总集成。这套由中国物流人自主研发的无人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开启全球智慧物流的未来。 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全球物流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智慧物流逐步成为推进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新路径。

哪个科技新闻类网站比较好国家级的有"中新网科技","光明网科技","中国科技新闻网","人民网科技","新华网科技","中国经济网科技","央广网科技","央视网科技","中国科技网"等是我国主要发布科技新闻的网站。
新浪科技 网易科技 凤凰科技 腾讯科技 搜狐IT环球科技和讯科技光明网科技新华网科技 人民网科技21CN科技ChinaByte 科技秒
人民网-科技、新华网-科技、光明日报……
百度 “ 科蛋网 ” 科蛋网 | 十分钟读懂科技资讯
新浪 网易

国家级的有"中新网科技","光明网科技","中国科技新闻网","人民网科技","新华网科技","中国经济网科技","央广网科技","央视网科技","中国科技网"等是我国主要发布科技新闻的网站。
新浪科技 网易科技 凤凰科技 腾讯科技 搜狐IT环球科技和讯科技光明网科技新华网科技 人民网科技21CN科技ChinaByte 科技秒
人民网-科技、新华网-科技、光明日报……
百度 “ 科蛋网 ” 科蛋网 | 十分钟读懂科技资讯
新浪 网易
新浪科技 网易科技 凤凰科技 腾讯科技 搜狐IT环球科技和讯科技光明网科技新华网科技 人民网科技21CN科技ChinaByte 科技秒
人民网-科技、新华网-科技、光明日报……
百度 “ 科蛋网 ” 科蛋网 | 十分钟读懂科技资讯
新浪 网易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