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展史」世界广播电视新闻发展史
新闻发展史
世界广播电视新闻发展史
新闻史的发展历程1927年11月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了。这被公认为是我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研究由零碎的探索阶段走上了系统化研究的道路,成为在很长时间里无人超越的高峰。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问世;稍后,由他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研究攀上了新的高峰。两座学术高峰的耸立,熔铸着几代学人特别是戈公振和方汉奇两位巨擘的智慧和艰辛。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几乎是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同步起始的。最早的文章应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1838年写的《京报分析》。较早对中国新闻事业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有: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中土》、1873年《申报》上的《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等。这些文章中只有相关的一些文字论及中国新闻史,既不全面更不系统。较为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是1895年李提摩太的《中国各报馆始末》,1901年梁启超的《中国各报存佚表序》以及1917年《上海闲话》一书中姚公鹤所写《上海报刊小史》一节。这些文章都注意到了中国古代报刊与近代报刊的本质差别,启发人们去思考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变迁,关注尚很年轻的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由此而产生了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不过,作为起步阶段的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很粗糙,线索模糊,史料单薄。就是具有中国最早的新闻史专著之称的《上海报刊小史》,整篇文章很难找到报刊的确切创刊日期、发行数量等,大量使用的是似是而非的模糊语言。而李提摩太和梁启超的文章则更为简约,主要是提供了一些线索。总的来讲,1927年前中国新闻史研究尚处于零碎的非系统状态。新闻学教育的兴起1920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开始设置新闻学专业,最初叫做“报学系”。伴随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新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期间,虽然没有专著和代表性的文章问世,但新闻史的教学活动在客观上却明显地促进了新闻史研究的系统化发展,使之迈出了新闻史研究的史前期,而跨上了积累资料、总结规律的新台阶。第一部新闻史专著的出版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可以说就是这一阶段的历史积累所结出的硕果。在《戈公振年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25年)上海国民大学开设报学系,戈公振任教《中国报学史》……根据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资料,戈公振开始撰写《中国报学史》,将我国新闻史的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戈公振付出巨大而艰辛的劳动。为了证实史料的可靠性,他多次写信虚心向别人求教。为了觅得第一手报刊资料,除了在《时报》刊登‘访求旧报’广告外,还不辞辛苦地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等处消磨了大量的时光。10余年来,他一直不停地广泛搜集史料,致使摆设在他那书房兼卧室的4张高大的书架上,全部堆满有关新闻书籍和各种稀有报刊与剪报。他那如痴如醉的治学精神,使同事和朋友们都大为惊叹。”〔1〕完成于1926年底的《中国报学史》于1927年11月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新闻史专著,“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2〕《中国报学史》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确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内容。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这在我国新闻史学史上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此后,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至少在形式上展现出全面铺开之势,通史、地域史、断代史、人物史、专题史等方面的专著纷纷问世。据统计,解放前,我国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不下50种,绝大多数是1927年后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在新闻史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开拓,取得了不少成果,初步奠定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基础。”〔3〕 解放前的徘徊时期1927年至1949年前,我国的新闻史研究是有进展的,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大突破。在这50多部作品中,“率尔操觚,展转抄袭,缺少新意”之著,十之七八。不少作者根本不做调查研究,干脆闭门造车,连基本的史学求真的精神都没有。如蔡寄鸥的《武汉新闻史》,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讲述武汉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专著。作者记述了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虽有一定的可信度,但都是一些感性的东西,没有对武汉新闻事业发展的实证考察和总体把握,语言模糊,结构松散,全无史书应有的严谨态度。这些专著在解放后连再版的价值都不存在了。方汉奇先生曾评价道:“多数新闻史著作的水平还不高,分量也稍显单薄。”其中“以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最见功力,影响最大……是旧中国的新闻著作当中唯一有外文译本的一本书……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唯一再版过的旧中国的新闻史学专著。”〔4〕由此可见,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不仅是中国系统新闻史研究的开山之著,还是解放前我国新闻史学研究的登峰造极之著,代表了解放前我国新闻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以致“日本人编写的《中华新闻史》,林语堂用英语写的《中国报业及舆论史》,燕京大学新闻系美籍教授白瑞华所著《中国报业》等书,都是根据《中国报学史》提供的材料写成的〔5〕”。解放后的徘徊时期解放后直到1978年,新闻史的研究继续在海峡两岸同时进行,但成就都不大。大陆研究的重点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共领导的革命报刊和进步报刊的历史。这部分历史在解放前尚未有人研究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一大空缺。但受“左”的影响比较深,对古近代报刊史和现代同期其他类型的新闻事业的研究不足。还谈不上对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全面开展。台湾在此期间累计出版的新闻史方面的专著有30多种,但同样缺乏深度与力度。台湾在新闻学的教学中长期使用的仍是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台湾新闻史专家朱传誉在1966年曾无奈地说过:“尽管戈著缺点很多,不合时宜,但他以后,国内始终没有出现过第二本系统性新闻史著作。”该年出版的曾虚白主编的《中国新闻史》应该是台湾在通史方面的代表著。翻阅此书不难发现,它在古近代部分基本沿用旧说,没有进行应有的补正,在现当代部分又材料不足;在体例上,它分主题进行阐述,“无异专史”,违背了通史按时间顺序进行全面阐述的基本做法。由于台湾偏居一隅“现存大陆出版的报刊不多”这一先天不足,加上对大陆明显的敌对情绪,无形中限制了台湾新闻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总的来讲,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要比解放前规范、扎实,出了不少的成果,但缺乏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客观的考察。中国新闻史研究处于徘徊状态。陷于徘徊的原因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史料丰富而不确切,后被考订出有200多处错误;阐述系统而不深入,“叙述不免偏颇,如上海报业介绍较详,其他地区则显简略”;并且,“戈著体系欠完整,任何学术专史著作,应以时为经,以其发展为纬。戈氏强分中国新闻事业为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之现状等立章,实属武断,与发展史实多所不合”。〔6〕不难看出《中国报学史》本身尚属不成熟之著,有待发展与完善。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经过30多年的积累,1978年夏,方汉奇开始了《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写作。1981年《中国近代报刊史》问世了。在这部50余万言的著作中,作者先就“中国早期的报纸”为题,对我国自唐代以来的新闻事业进行了必要而简略的阐述,随后将上自1815年下迄1919年100年间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状况进行整体描述。此书一出“在海峡两岸新闻学界曾经引起一定影响,也受到了国外新闻学界的注意”,〔7〕被公认为是,自戈著之后“50年来第一部有影响的新闻史专著”。〔8〕从《中国近代报刊史》所覆盖的内容跨度来看,它与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基本一致。但比较两著,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质的不同。首先,在史料的拥有上,戈著之所以能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材料的丰富性,在当时的新闻史专著中确属少见。1928年5月“天津《大公报》文学周刊刊载署名‘素痴’的《评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文章‘……此书搜讨之勤,网罗之富,实为近来著作之罕见者……’”。〔9〕不过,作为开山之著,它又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考证。相应地,因事实错误而得出的结论也不能成立。方著则大量地吸收了50多年来的新闻史研究的成果,对近代报刊进行了全面的考证,纠正了以往新闻史研究中的大量的错误,可以说,该书是在全面纠正以往错误的基础上写就的,不仅对戈公振书中的200多处错误一一予以纠正,还纠正了50年来新闻史研究中的各种错谬之处。此外,书中大量补充了新的史料。考订之精良,单从注释中就能看出:作者在叙述1902年到1911年这十年间我国新闻摄影发展的情况时,说:“清朝政府原来对新闻摄影活动多方限制。”在这句话的注释中,方先生举了直隶总督端方在1909年迎送慈禧、光绪灵车时,因沿途摄影而被弹劾“大不敬”、被革职一事作解释,说明当时布衣在摄影方面更是动辄得咎的情形。其次,从戈公振以来,人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描述总是粗线条的,材料准备不足,总体把握不够。而方著则对这两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方汉奇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描述细腻而全面。不仅有对重大事件与人物来龙去脉的详细阐述,还有对新闻业务点点滴滴的发展状况的描述,既使人看到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总趋势,同时又使人对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与重要的细节有深入的把握。基于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全面了解,方著中按我国新闻事业在各个时期发展的总体内容以及特点的不同进行了规范而又科学的分析,使人们对此阶段新闻事业发展的了解清晰明了。从而在体例上确立了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时间为经,按新闻事业自身发展中所显示的主题不同,分别划列出各个时期,按严格的历史分期依次进行陈述。这是在戈著和此前的其他新闻史专著中所不曾确立的。第三,方著充分尊重事实,不轻易褒贬人、事。真正做到了论必有据,“论从史出”,无一字空谈。方著中对新闻史的分析与论证一般都是拿事实来说话的,持论公允、客观,有说服力,能使人了解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基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经得起考验的信史。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材料的充分占有、体例的完备这些学术规范上来看,还是从指导思想的明晰与科学、持论的公允与客观这些新闻史研究的科学化程度来看,方著都是一部新闻史研究的成熟之著。他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一部完整、系统的近代报刊史,他还树立起了新闻史治史的科学精神;充分地占有真实的材料,以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去探讨新闻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从此,中国新闻史研究走上了《中国近代报刊史》开拓的科学道路,开始结出累累的硕果。以《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为代表的断代史、以三卷本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为代表的通史研究、以《中国现代广播简史》、《新华日报史》为代表的专题史、以《邓拓传》为代表的人物史、以三卷本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为代表的编年史等等新闻史著述在以后的十余年间相继问世,填补了我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一个个空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中国新闻史研究真正走向了全面、深入开展的新里程。改革开放20年来的新闻史研究,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出1978年前所出新闻史专著的总和,而且在质上与此前的新闻史研究截然不同,具有以下突出特征:治史严谨,注重考证;论述系统、周密;反映历史客观、忠实。总体上展现出成熟、科学治史的新风貌。

1927年11月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了。这被公认为是我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研究由零碎的探索阶段走上了系统化研究的道路,成为在很长时间里无人超越的高峰。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问世;稍后,由他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研究攀上了新的高峰。两座学术高峰的耸立,熔铸着几代学人特别是戈公振和方汉奇两位巨擘的智慧和艰辛。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几乎是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同步起始的。最早的文章应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1838年写的《京报分析》。较早对中国新闻事业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有: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中土》、1873年《申报》上的《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等。这些文章中只有相关的一些文字论及中国新闻史,既不全面更不系统。较为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是1895年李提摩太的《中国各报馆始末》,1901年梁启超的《中国各报存佚表序》以及1917年《上海闲话》一书中姚公鹤所写《上海报刊小史》一节。这些文章都注意到了中国古代报刊与近代报刊的本质差别,启发人们去思考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变迁,关注尚很年轻的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由此而产生了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不过,作为起步阶段的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很粗糙,线索模糊,史料单薄。就是具有中国最早的新闻史专著之称的《上海报刊小史》,整篇文章很难找到报刊的确切创刊日期、发行数量等,大量使用的是似是而非的模糊语言。而李提摩太和梁启超的文章则更为简约,主要是提供了一些线索。总的来讲,1927年前中国新闻史研究尚处于零碎的非系统状态。新闻学教育的兴起1920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开始设置新闻学专业,最初叫做“报学系”。伴随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新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期间,虽然没有专著和代表性的文章问世,但新闻史的教学活动在客观上却明显地促进了新闻史研究的系统化发展,使之迈出了新闻史研究的史前期,而跨上了积累资料、总结规律的新台阶。第一部新闻史专著的出版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可以说就是这一阶段的历史积累所结出的硕果。在《戈公振年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25年)上海国民大学开设报学系,戈公振任教《中国报学史》……根据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资料,戈公振开始撰写《中国报学史》,将我国新闻史的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戈公振付出巨大而艰辛的劳动。为了证实史料的可靠性,他多次写信虚心向别人求教。为了觅得第一手报刊资料,除了在《时报》刊登‘访求旧报’广告外,还不辞辛苦地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等处消磨了大量的时光。10余年来,他一直不停地广泛搜集史料,致使摆设在他那书房兼卧室的4张高大的书架上,全部堆满有关新闻书籍和各种稀有报刊与剪报。他那如痴如醉的治学精神,使同事和朋友们都大为惊叹。”〔1〕完成于1926年底的《中国报学史》于1927年11月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新闻史专著,“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2〕《中国报学史》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确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内容。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这在我国新闻史学史上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此后,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至少在形式上展现出全面铺开之势,通史、地域史、断代史、人物史、专题史等方面的专著纷纷问世。据统计,解放前,我国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不下50种,绝大多数是1927年后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在新闻史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开拓,取得了不少成果,初步奠定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基础。”〔3〕 解放前的徘徊时期1927年至1949年前,我国的新闻史研究是有进展的,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大突破。在这50多部作品中,“率尔操觚,展转抄袭,缺少新意”之著,十之七八。不少作者根本不做调查研究,干脆闭门造车,连基本的史学求真的精神都没有。如蔡寄鸥的《武汉新闻史》,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讲述武汉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专著。作者记述了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虽有一定的可信度,但都是一些感性的东西,没有对武汉新闻事业发展的实证考察和总体把握,语言模糊,结构松散,全无史书应有的严谨态度。这些专著在解放后连再版的价值都不存在了。方汉奇先生曾评价道:“多数新闻史著作的水平还不高,分量也稍显单薄。”其中“以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最见功力,影响最大……是旧中国的新闻著作当中唯一有外文译本的一本书……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唯一再版过的旧中国的新闻史学专著。”〔4〕由此可见,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不仅是中国系统新闻史研究的开山之著,还是解放前我国新闻史学研究的登峰造极之著,代表了解放前我国新闻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以致“日本人编写的《中华新闻史》,林语堂用英语写的《中国报业及舆论史》,燕京大学新闻系美籍教授白瑞华所著《中国报业》等书,都是根据《中国报学史》提供的材料写成的〔5〕”。解放后的徘徊时期解放后直到1978年,新闻史的研究继续在海峡两岸同时进行,但成就都不大。大陆研究的重点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共领导的革命报刊和进步报刊的历史。这部分历史在解放前尚未有人研究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一大空缺。但受“左”的影响比较深,对古近代报刊史和现代同期其他类型的新闻事业的研究不足。还谈不上对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全面开展。台湾在此期间累计出版的新闻史方面的专著有30多种,但同样缺乏深度与力度。台湾在新闻学的教学中长期使用的仍是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台湾新闻史专家朱传誉在1966年曾无奈地说过:“尽管戈著缺点很多,不合时宜,但他以后,国内始终没有出现过第二本系统性新闻史著作。”该年出版的曾虚白主编的《中国新闻史》应该是台湾在通史方面的代表著。翻阅此书不难发现,它在古近代部分基本沿用旧说,没有进行应有的补正,在现当代部分又材料不足;在体例上,它分主题进行阐述,“无异专史”,违背了通史按时间顺序进行全面阐述的基本做法。由于台湾偏居一隅“现存大陆出版的报刊不多”这一先天不足,加上对大陆明显的敌对情绪,无形中限制了台湾新闻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总的来讲,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要比解放前规范、扎实,出了不少的成果,但缺乏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客观的考察。中国新闻史研究处于徘徊状态。陷于徘徊的原因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史料丰富而不确切,后被考订出有200多处错误;阐述系统而不深入,“叙述不免偏颇,如上海报业介绍较详,其他地区则显简略”;并且,“戈著体系欠完整,任何学术专史著作,应以时为经,以其发展为纬。戈氏强分中国新闻事业为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之现状等立章,实属武断,与发展史实多所不合”。〔6〕不难看出《中国报学史》本身尚属不成熟之著,有待发展与完善。 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经过30多年的积累,1978年夏,方汉奇开始了《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写作。1981年《中国近代报刊史》问世了。在这部50余万言的著作中,作者先就“中国早期的报纸”为题,对我国自唐代以来的新闻事业进行了必要而简略的阐述,随后将上自1815年下迄1919年100年间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状况进行整体描述。此书一出“在海峡两岸新闻学界曾经引起一定影响,也受到了国外新闻学界的注意”,〔7〕被公认为是,自戈著之后“50年来第一部有影响的新闻史专著”。〔8〕从《中国近代报刊史》所覆盖的内容跨度来看,它与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基本一致。但比较两著,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质的不同。首先,在史料的拥有上,戈著之所以能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材料的丰富性,在当时的新闻史专著中确属少见。1928年5月“天津《大公报》文学周刊刊载署名‘素痴’的《评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文章‘……此书搜讨之勤,网罗之富,实为近来著作之罕见者……’”。〔9〕不过,作为开山之著,它又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考证。相应地,因事实错误而得出的结论也不能成立。方著则大量地吸收了50多年来的新闻史研究的成果,对近代报刊进行了全面的考证,纠正了以往新闻史研究中的大量的错误,可以说,该书是在全面纠正以往错误的基础上写就的,不仅对戈公振书中的200多处错误一一予以纠正,还纠正了50年来新闻史研究中的各种错谬之处。此外,书中大量补充了新的史料。考订之精良,单从注释中就能看出:作者在叙述1902年到1911年这十年间我国新闻摄影发展的情况时,说:“清朝政府原来对新闻摄影活动多方限制。”在这句话的注释中,方先生举了直隶总督端方在1909年迎送慈禧、光绪灵车时,因沿途摄影而被弹劾“大不敬”、被革职一事作解释,说明当时布衣在摄影方面更是动辄得咎的情形。其次,从戈公振以来,人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描述总是粗线条的,材料准备不足,总体把握不够。而方著则对这两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方汉奇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描述细腻而全面。不仅有对重大事件与人物来龙去脉的详细阐述,还有对新闻业务点点滴滴的发展状况的描述,既使人看到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总趋势,同时又使人对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与重要的细节有深入的把握。基于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全面了解,方著中按我国新闻事业在各个时期发展的总体内容以及特点的不同进行了规范而又科学的分析,使人们对此阶段新闻事业发展的了解清晰明了。从而在体例上确立了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时间为经,按新闻事业自身发展中所显示的主题不同,分别划列出各个时期,按严格的历史分期依次进行陈述。这是在戈著和此前的其他新闻史专著中所不曾确立的。第三,方著充分尊重事实,不轻易褒贬人、事。真正做到了论必有据,“论从史出”,无一字空谈。方著中对新闻史的分析与论证一般都是拿事实来说话的,持论公允、客观,有说服力,能使人了解到历史的本来面目。基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经得起考验的信史。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材料的充分占有、体例的完备这些学术规范上来看,还是从指导思想的明晰与科学、持论的公允与客观这些新闻史研究的科学化程度来看,方著都是一部新闻史研究的成熟之著。他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一部完整、系统的近代报刊史,他还树立起了新闻史治史的科学精神;充分地占有真实的材料,以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去探讨新闻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从此,中国新闻史研究走上了《中国近代报刊史》开拓的科学道路,开始结出累累的硕果。以《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为代表的断代史、以三卷本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为代表的通史研究、以《中国现代广播简史》、《新华日报史》为代表的专题史、以《邓拓传》为代表的人物史、以三卷本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为代表的编年史等等新闻史著述在以后的十余年间相继问世,填补了我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一个个空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中国新闻史研究真正走向了全面、深入开展的新里程。改革开放20年来的新闻史研究,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出1978年前所出新闻史专著的总和,而且在质上与此前的新闻史研究截然不同,具有以下突出特征:治史严谨,注重考证;论述系统、周密;反映历史客观、忠实。总体上展现出成熟、科学治史的新风貌。

每日新闻的发展历史1872年 《东京日日新闻》在东京浅草创刊。1875年 东京日日新闻推出送报到府服务。1876年 报社向三井物产公司承包了《中外物价新报》的印刷发行业务1882年 《日本立宪政党新闻》创刊。(在1885年改名为《大阪日报》。之后又在1888年改为《大阪毎日新闻》)1906年 大阪毎日新闻社并购东京的《电报新闻》,改名为《每日电报》后进军东京市场。1911年 大阪毎日新闻社和日报社合并。(《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毎日新闻》的标题则不变。) 发行量较大的《每日电报》合并了《东京日日新闻》(并继承了东京日日新闻的“樱花图案”底纹。)1936年 《东京日日新闻》与《时事新报》合作。1943年 将东日本和西日本不同的报名,一起改为《每日新闻》。1951年 名古屋的中部分公司升格为中部总公司。报纸重新在名古屋发行。1959年 成立位在札幌的北海道分公司。报纸开始在北海道发行。1965年 西部总公司从北九州市门司区搬迁至小仓北区的“毎日西部会馆”。1966年 东京总公司从有乐町搬迁到现在的竹桥。1971年3月12日 西部总公司发生印刷用机器大火,共损失八台轮转机。1972年 发生与“冲绳归还密约”相关的“外务省机密漏泄事件”(后被称为“西山事件”)。1976年 开设“记者之眼”(记者の目)专栏。1977年 整顿负债的旧公司(株式会社每日),并和负责一般业务的新公司(株式会社每日新闻社)分开,以“新旧分离”的方式重建公司。商业登记上的总公司从大阪迁往东京。1985年 终止将新旧两个公司合并再建的计划。1992年 大阪总公司从堂岛搬迁到西梅田。2002年 迎接创刊130周年。2003年 中部总公司迁入在名古屋站前的新大楼(与丰田汽车(TOYOTA)一起)。现在的报纸题字是从1991年11月开始使用。

1872年 《东京日日新闻》在东京浅草创刊。1875年 东京日日新闻推出送报到府服务。1876年 报社向三井物产公司承包了《中外物价新报》的印刷发行业务1882年 《日本立宪政党新闻》创刊。(在1885年改名为《大阪日报》。之后又在1888年改为《大阪毎日新闻》)1906年 大阪毎日新闻社并购东京的《电报新闻》,改名为《每日电报》后进军东京市场。1911年 大阪毎日新闻社和日报社合并。(《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毎日新闻》的标题则不变。) 发行量较大的《每日电报》合并了《东京日日新闻》(并继承了东京日日新闻的“樱花图案”底纹。)1936年 《东京日日新闻》与《时事新报》合作。1943年 将东日本和西日本不同的报名,一起改为《每日新闻》。1951年 名古屋的中部分公司升格为中部总公司。报纸重新在名古屋发行。1959年 成立位在札幌的北海道分公司。报纸开始在北海道发行。1965年 西部总公司从北九州市门司区搬迁至小仓北区的“毎日西部会馆”。1966年 东京总公司从有乐町搬迁到现在的竹桥。1971年3月12日 西部总公司发生印刷用机器大火,共损失八台轮转机。1972年 发生与“冲绳归还密约”相关的“外务省机密漏泄事件”(后被称为“西山事件”)。1976年 开设“记者之眼”(记者の目)专栏。1977年 整顿负债的旧公司(株式会社每日),并和负责一般业务的新公司(株式会社每日新闻社)分开,以“新旧分离”的方式重建公司。商业登记上的总公司从大阪迁往东京。1985年 终止将新旧两个公司合并再建的计划。1992年 大阪总公司从堂岛搬迁到西梅田。2002年 迎接创刊130周年。2003年 中部总公司迁入在名古屋站前的新大楼(与丰田汽车(TOYOTA)一起)。现在的报纸题字是从1991年11月开始使用。

中央新闻联播的发展史是什么?从1976年正式试播。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开播,一直到今天。从1978年1月1日开始,CCTV新闻联播开播,迄今整四十年。新闻联播主播发展史:最早的主播:李娟、赵忠祥李娟:北京广播学院第一批播音专业学员,1973年被选调入央视,1980年成为《新闻联播》的第一代主播。赵忠祥:《新闻联播》第一代主播,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进入白宫采访美国总统的记者。中途离开的主播:薛飞、杜宪、杨柳、贺红梅。薛飞:上世纪80年代任《新闻联播》主播,1992年赴匈牙利。杜宪:上世纪80年代任《新闻联播》主播,2000年受聘凤凰卫视。杨柳:1989年7月进入央视,现为《子午书简》、《电视诗歌散文》主持人。贺红梅:曾是《新闻联播》的“小字辈”。1994年4月1日,央视新闻节目大改版,确定由她和康辉共同主持《世界报道》。现任主播:郭志坚、康辉、海霞、李梓萌、欧阳夏丹、刚强。

从1976年正式试播。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开播,一直到今天。从1978年1月1日开始,CCTV新闻联播开播,迄今整四十年。新闻联播主播发展史:最早的主播:李娟、赵忠祥李娟:北京广播学院第一批播音专业学员,1973年被选调入央视,1980年成为《新闻联播》的第一代主播。赵忠祥:《新闻联播》第一代主播,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进入白宫采访美国总统的记者。中途离开的主播:薛飞、杜宪、杨柳、贺红梅。薛飞:上世纪80年代任《新闻联播》主播,1992年赴匈牙利。杜宪:上世纪80年代任《新闻联播》主播,2000年受聘凤凰卫视。杨柳:1989年7月进入央视,现为《子午书简》、《电视诗歌散文》主持人。贺红梅:曾是《新闻联播》的“小字辈”。1994年4月1日,央视新闻节目大改版,确定由她和康辉共同主持《世界报道》。现任主播:郭志坚、康辉、海霞、李梓萌、欧阳夏丹、刚强。

我国新闻的发展史和传媒所处的重要社会地位~从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中国新闻界经历了资产阶级立宪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论战,新闻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治使得刚刚发展起来的新闻事业出现了全方位的倒退。在其后近半个世纪的时期内,尽管我国先后掀起了两次国人办报高潮,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报纸、报人,他们虽然也发表了许多著名的论文阐述自己的报刊思想,但由于这些报人首先是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们的新闻实践少得可怜;许多情况下,他们对报纸与新闻事业做想当然的理解,再加上政治斗争的紧迫,他们没有也无暇对新闻本体作出思考和探究。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科学意义上的新闻学术研究活动才开始在中国兴起。 现今我国的传媒已经起到了一个很主导的社会地位了!有专家提出,主流传媒要回归新闻本性。我认为这还不够,主流新闻应该发展新闻规律。由于党报党刊等主流传媒在我国历史上的特殊作用,长期以来坚持党性原则,直接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它注重报刊的阶级性,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指导工作的意识很强烈,更加关注的是事件的政治宣传价值,而不是事件的新闻价值,忽略了传媒传播信息的作用。因此,一些主流传媒的生硬宣传、片面报道、呆板枯燥、千篇一律,事实上是对传媒新闻本性的背离。促进其规律的发展,必须改进传媒语言生态,用事实说话,增强信息含金量,传播受众关注的信息,把宣传功能寓于新闻事实中,站在社会公正的立场,客观公平的角度,树立起主流传媒的信誉。新闻记者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按报道内容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等;按地区分为本地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等。新闻机构为了专题采访报道或专门地区、部门的采访报道,还聘请编制以外的特约记者。 中国新闻记者的职务序列,分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4级。

从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中国新闻界经历了资产阶级立宪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论战,新闻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治使得刚刚发展起来的新闻事业出现了全方位的倒退。在其后近半个世纪的时期内,尽管我国先后掀起了两次国人办报高潮,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报纸、报人,他们虽然也发表了许多著名的论文阐述自己的报刊思想,但由于这些报人首先是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们的新闻实践少得可怜;许多情况下,他们对报纸与新闻事业做想当然的理解,再加上政治斗争的紧迫,他们没有也无暇对新闻本体作出思考和探究。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科学意义上的新闻学术研究活动才开始在中国兴起。 现今我国的传媒已经起到了一个很主导的社会地位了!有专家提出,主流传媒要回归新闻本性。我认为这还不够,主流新闻应该发展新闻规律。由于党报党刊等主流传媒在我国历史上的特殊作用,长期以来坚持党性原则,直接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它注重报刊的阶级性,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指导工作的意识很强烈,更加关注的是事件的政治宣传价值,而不是事件的新闻价值,忽略了传媒传播信息的作用。因此,一些主流传媒的生硬宣传、片面报道、呆板枯燥、千篇一律,事实上是对传媒新闻本性的背离。促进其规律的发展,必须改进传媒语言生态,用事实说话,增强信息含金量,传播受众关注的信息,把宣传功能寓于新闻事实中,站在社会公正的立场,客观公平的角度,树立起主流传媒的信誉。新闻记者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按报道内容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等;按地区分为本地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等。新闻机构为了专题采访报道或专门地区、部门的采访报道,还聘请编制以外的特约记者。 中国新闻记者的职务序列,分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4级。

求网络新闻的发展史说到网络新闻的发展史不能不提到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网络新闻媒体,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借助因特网发布新闻和进行新闻信息服务的站点。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新闻传播的崭新渠道,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便捷、高效、交互性强的特点,网络因此被誉为“第四媒体”。随着网络的普及,一场新闻传播领域的大变革正在引向深入。 1987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创办,从而开创了网络媒体的新纪元。最早的网络新闻形式是新闻组。新闻组虽然以“新闻”命名,实际上是一种电子公告服务,用户可以订阅不同主题的新闻组,并参与讨论。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电子论坛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传播新闻的功能,特别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电子论坛上。随着因特网的成熟和迅速扩展,尤其是90年代中期万维网和浏览器的推出,万维网(WWW)技术成熟,网络带宽条件大为改善,推动了上网用户的增加。新闻单位开始采用万维网技术搭建网站,在网上传播新闻。大批新闻单位的加入,改变了网络新闻的格局,新闻单位从此成为网络新闻的主要信息源。而电子报刊的特点——时效性强、跨国界传播、费用低廉、自主选择性强、打印方便、保存时间长等优越性逐渐显现出来,更加提高了报刊上网的积极性。在美国,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著名报刊到地方性小报,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上网浪潮。1994年底,美国上网的报纸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但到1995年底,Internet上的电子报纸迅速增长到1000多家。从那以后,美国报纸差不多以每年60%的增长率上网。根据美国报协的统计,到1998年3月1日,全美1520家日报中已经有500多家在Internet上出版了网络版,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传统新闻媒体的机构由于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已率先建立起了一批有影响的网络媒体,国外如美国广播公司的新闻站点www.abcnews.com、美国有线新闻网的站点www.cnn.com、路透社的新闻站点www.online.reuters.com、英国广播公司的BBC在线世界报道news.bbc.co.uk等。1998年9月11日是网络新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在这一天,美国国会众议院经过投票,决定将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调查报告首先通过互联网公诸于世。不久,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将网络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斯塔尔报告的网上发布作为“第四媒体”的标志性事件。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网络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优越性已被广泛认可。除了传统媒体创办的新闻网站之外,还出现了纯粹的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办新闻频道的趋势。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宣布合并,双方将组成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和网络公司。这消息之所以引起传媒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它标志着传媒的走势将出现革命性的进展,即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国内的千龙、东方、中青在线、YNET等新闻网站预示着中国媒体业内合纵连横进入全面整合期间,比如千龙网的集团作战方式,就调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合作与竞争成为如今网络新闻媒体发展的主旋律。而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史是比较短暂,但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网民激增的同时,我国网民对网络新闻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在2000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有57.97%的用户上网首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各方面的信息,而排在首位的信息需求就是各类新闻。商业网站在网上发布新闻已不是新闻媒体网站的专利了,尽管商业网站暂时还没有新闻采访权,但是,这些网站提供新闻数量之大、速度之快,已经使众多传统媒体以及它们的网站望尘莫及,尤其是当国内外发生突发事件时,这些新闻网站抢新闻的意识连传统媒体都相形见绌。2006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3个小时,46.9%的网民的上网目的是获取信息,位居榜首。在世界其他地方,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网络新闻的发展史来看,网络新闻的开发前景是非常诱人的。也可由此看出网络新闻是未来信息的重要来源和途径。网络新闻的影响在逐步接近传统媒体早在1999年4月,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迪·葛鲁夫就在美国报业年度会议上发出警告:“你们将面临双重冲击——在广告收入方面来自于互联网上的在线销售网站,在内容方面来自于网上的新闻媒体,你们将有3年的时间去适应,否则就会消亡。”葛鲁夫的预言已部分应验。近年来,美国报业的发行量持续下跌,《生活》杂志等知名报刊被迫停办。社会各界的分析认为,网络新闻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2004年之后,网络新闻的采编出现了自动化的潮流。著名搜索引擎谷歌以1000多个新闻网站为信息源,利用搜索技术和页面自动生成技术,形成了谷歌新闻频道。谷歌新闻频道从内容的采集到整个频道的形成,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可以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计算机根据一系列预设的规则,自动选取频道的头条和主要条目,在过去这是只有高级编辑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此后,百度也采用类似技术,推出了百度新闻频道。谷歌、百度基于搜索引擎而形成的新闻频道,都只提供最终新闻的链接,并不参与新闻报道的创制,在进行新闻议程设置的同时,巧妙地回避了新闻报道版权方面的纠纷,而且成本几乎为零。随着语言智能处理技术的完善,这类新闻频道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可以预言,在未来的几年中,人们看新闻的主要来源将是互联网。而网络新闻编辑也将成为一个新兴的热门专业!

说到网络新闻的发展史不能不提到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网络新闻媒体,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借助因特网发布新闻和进行新闻信息服务的站点。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新闻传播的崭新渠道,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便捷、高效、交互性强的特点,网络因此被誉为“第四媒体”。随着网络的普及,一场新闻传播领域的大变革正在引向深入。 1987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创办,从而开创了网络媒体的新纪元。最早的网络新闻形式是新闻组。新闻组虽然以“新闻”命名,实际上是一种电子公告服务,用户可以订阅不同主题的新闻组,并参与讨论。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电子论坛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传播新闻的功能,特别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电子论坛上。随着因特网的成熟和迅速扩展,尤其是90年代中期万维网和浏览器的推出,万维网(WWW)技术成熟,网络带宽条件大为改善,推动了上网用户的增加。新闻单位开始采用万维网技术搭建网站,在网上传播新闻。大批新闻单位的加入,改变了网络新闻的格局,新闻单位从此成为网络新闻的主要信息源。而电子报刊的特点——时效性强、跨国界传播、费用低廉、自主选择性强、打印方便、保存时间长等优越性逐渐显现出来,更加提高了报刊上网的积极性。在美国,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著名报刊到地方性小报,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上网浪潮。1994年底,美国上网的报纸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但到1995年底,Internet上的电子报纸迅速增长到1000多家。从那以后,美国报纸差不多以每年60%的增长率上网。根据美国报协的统计,到1998年3月1日,全美1520家日报中已经有500多家在Internet上出版了网络版,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传统新闻媒体的机构由于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已率先建立起了一批有影响的网络媒体,国外如美国广播公司的新闻站点www.abcnews.com、美国有线新闻网的站点www.cnn.com、路透社的新闻站点www.online.reuters.com、英国广播公司的BBC在线世界报道news.bbc.co.uk等。1998年9月11日是网络新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在这一天,美国国会众议院经过投票,决定将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调查报告首先通过互联网公诸于世。不久,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将网络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斯塔尔报告的网上发布作为“第四媒体”的标志性事件。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网络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优越性已被广泛认可。除了传统媒体创办的新闻网站之外,还出现了纯粹的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办新闻频道的趋势。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宣布合并,双方将组成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和网络公司。这消息之所以引起传媒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它标志着传媒的走势将出现革命性的进展,即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国内的千龙、东方、中青在线、YNET等新闻网站预示着中国媒体业内合纵连横进入全面整合期间,比如千龙网的集团作战方式,就调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合作与竞争成为如今网络新闻媒体发展的主旋律。而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史是比较短暂,但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网民激增的同时,我国网民对网络新闻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在2000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有57.97%的用户上网首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各方面的信息,而排在首位的信息需求就是各类新闻。商业网站在网上发布新闻已不是新闻媒体网站的专利了,尽管商业网站暂时还没有新闻采访权,但是,这些网站提供新闻数量之大、速度之快,已经使众多传统媒体以及它们的网站望尘莫及,尤其是当国内外发生突发事件时,这些新闻网站抢新闻的意识连传统媒体都相形见绌。2006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3个小时,46.9%的网民的上网目的是获取信息,位居榜首。在世界其他地方,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网络新闻的发展史来看,网络新闻的开发前景是非常诱人的。也可由此看出网络新闻是未来信息的重要来源和途径。网络新闻的影响在逐步接近传统媒体早在1999年4月,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迪·葛鲁夫就在美国报业年度会议上发出警告:“你们将面临双重冲击——在广告收入方面来自于互联网上的在线销售网站,在内容方面来自于网上的新闻媒体,你们将有3年的时间去适应,否则就会消亡。”葛鲁夫的预言已部分应验。近年来,美国报业的发行量持续下跌,《生活》杂志等知名报刊被迫停办。社会各界的分析认为,网络新闻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2004年之后,网络新闻的采编出现了自动化的潮流。著名搜索引擎谷歌以1000多个新闻网站为信息源,利用搜索技术和页面自动生成技术,形成了谷歌新闻频道。谷歌新闻频道从内容的采集到整个频道的形成,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可以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计算机根据一系列预设的规则,自动选取频道的头条和主要条目,在过去这是只有高级编辑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此后,百度也采用类似技术,推出了百度新闻频道。谷歌、百度基于搜索引擎而形成的新闻频道,都只提供最终新闻的链接,并不参与新闻报道的创制,在进行新闻议程设置的同时,巧妙地回避了新闻报道版权方面的纠纷,而且成本几乎为零。随着语言智能处理技术的完善,这类新闻频道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可以预言,在未来的几年中,人们看新闻的主要来源将是互联网。而网络新闻编辑也将成为一个新兴的热门专业!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